九江,承三江而通七省,踞赣北而望四方,素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之美誉,历来为南北交通要冲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节点。“十四五”以来,九江市公路发展中心紧紧围绕交通强国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党建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攻坚克难、努力前行,公路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服务品质显著提升,应急保障与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百姓便捷出行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交通支撑。
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公路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党旗飘扬风帆劲。九江市公路发展中心党委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公路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开展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九江市公路发展中心持续深化“党建+”模式,于2022年创新推出“浔路”党建主品牌,并以此为核心,拓展出“浔路·秋收红”“浔路·赤橙绘匡庐”“浔路·急先锋”等十余个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子品牌,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通过系统实施“六个提升、六个促进”专项行动,真正实现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针对公路建设项目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中心党委大力推动“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工地上”,在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设立“党员示范岗”,划定“党员责任区”,将S305江义线、S402威庐线等打造为“党员示范路”,让党旗在公路建设养护一线高高飘扬。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激发了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也显著提升了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率。
关键字:山西标线、太原标线、热熔标线
辛勤耕耘结出硕果。近两年,九江市公路发展中心先后荣获“全国公路行业优秀党建文化品牌”、交通运输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评选的“最美公路人”称号、江西省“赣路先锋”党建品牌等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荣誉,并成功入选九江市机关党建优秀创新案例。“党旗红”与“公路橙”交相辉映,已成为赣北大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完善路网结构,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基石
“十四五”期间,九江市公路发展中心以优化路网布局、提升通行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普通国省道建设与升级改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截至2024年末,九江市公路发展中心管养的普通国省道总里程达1527.587公里,其中国道730.11公里,省道797.477公里。更值得关注的是路网结构的质的飞跃:从早期东西向单一的“T”字型骨架,逐步规划建成了“八纵七横十二联”的现代化干线公路网布局。这一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主框架,如同为九江经济社会发展疏通了“动脉”,挺起了“脊梁”。
一批重点项目的建成通车,极大地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省道218线罗溪—盘溪升级改造工程的完工,基本解决了山区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国道220线瑞昌武穴大桥南互通至金丝村段改建工程的成功实施,有效消除了赣鄂两省省级通道的瓶颈制约;国道532线环路山路(温泉镇段)的翻修,不仅提升了道路安全性,更带动了沿线温泉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重大项目储备与建设持续推进。目前,已有9个国省道项目成功进入部省项目库,涉及里程202公里,总投资规模约240亿元。特别是国道105线湖北黄梅至江西共青城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含新开至永安过江通道)和九江至湖口跨湖二通道两个战略性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它们的建设将极大增强九江的跨江通道能力和南北向联系,为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提升服务品质,建设人民满意的暖心公路
公路建设是基础,服务提升是关键。“十四五”以来,九江市公路发展中心始终秉持“公路为民”的服务理念,将提升公众出行体验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普通国省道服务设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史性跨越。
“十四五”以来普通公路服务设施建设进入加速期,中心精心规划、建设并运营了24处普通国省道服务设施,其中7处荣获“省级星级服务设施”称号。熊门岭驿站、澧溪服务区、三公里服务区、八里铺服务区、定山公路驿站等一批既具“颜值”又有“内涵”的服务设施,已成为过往司乘人员旅途中的温馨港湾。
位于国道国道532 线K28+400处的熊门岭驿站服务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背靠五老峰,毗邻白鹿洞书院,虽非景区却胜似景区,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服务区内餐厅、商品售卖区、休息区一应俱全;便民服务处不仅配备针线盒、急救药箱、雨伞等应急物品,还设有免费充电区,满足现代出行者的多元需求。
这些服务设施不仅解决了司机乘客“喝水、吃饭、休息、如厕”等基本需求,更通过与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提升了公路出行的品质内涵,让人民群众在出行途中拥有了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守护出行安全,筑牢公路安全运行的防护网
安全是公路发展的永恒主题和生命线。“十四五”期间,九江市公路发展中心始终将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公路建、管、养、运全过程,全力打造平安公路。
九江市公路发展中心持续加大安全设施投入,仅2023年就排查处置道路安全隐患938处,投入经费超2000万元,整治完成率达100%。同步改造普通国省道危桥9座,基本消灭了管养范围内的四、五类桥梁,实现了危桥处置率100%的目标。如今,行驶在九江的国省干线上,醒目的标志标线、牢固的防护栏杆、完善的警示设施,无不给出行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同样成效显著。面对2024年6月强降雨导致国道220线南皋山路段发生较大垮塌的险情,武宁公路分中心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组织抢险力量赶赴现场,高效完成抢通任务,确保了公路安全畅通。这背后是一整套完善应急体系的支撑:中心已建成多个标准化应急保障基地,打造了18支“关键时候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专业化公路应急抢险队伍。通过不断细化和完善公路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演练和物资储备,九江公路部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综合保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驱动科技创新,打造智慧引领的未来公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九江市公路发展中心紧跟时代步伐,将新技术、新装备、新理念广泛应用于公路建管养各个领域,着力推动公路发展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行驶在庐山登山公路上,科技元素随处可见:无人机自动巡检系统大大提高了巡查效率和覆盖面;地热式融雪除冰设备有效应对冬季雨雪冰冻天气;弯道会车预警系统提前提示对向来车,减少交通事故;智能停车引导系统优化服务区车位利用;灾害主动安全预警系统实现对高风险路段的实时监测预警。
这些创新应用中不乏全国、全省首创:九江在全国第一个将5G+自动巡航无人机代替人工巡检应用于5A级景区旅游公路;在全省第一个将5G+地热式融雪除冰设备应用于干线公路。当前正在推进的“环庐山智慧公路项目”,更是集中展示了九江公路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成为智慧公路建设的样板工程。
这一切的背后,是“智慧大脑”——九江市路网管理平台的强大支撑。通过加快路网感知网络建设,加强山区公路交互性与智能化改造,中心逐步构建起“精准定位‘千里眼’+实时监测‘顺风耳’+智能分析‘智慧脑’”的三位一体智慧路网管理体系,实现了对路网运行状态的“身临其境”式掌握,公路路网监测管理智慧化、公路安全防控主动化、公路设施服务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智慧公路“九江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编织共同富裕的民生纽带
公路通则百业兴,交通畅则民生裕。九江市公路发展中心始终坚持“建一条路、串一路景、兴一方产业、富一域百姓”的发展理念,将公路建设与服务民生、促进产业、带动增收紧密结合,让一条条国省干线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幸福路”“致富路”。
省道305线江义线的改造提升,极大地改善了沿线地区的交通条件。围绕该线路特色农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沿线地区大力发展桃李、西瓜、葡萄、草莓、蜜桔等特色果蔬种植业,实现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飘香”。特别是曾因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而制约发展的易家河村,借助示范路的带动和旅游业的兴起,不仅解决了柑橘运输难题,更成功打造出知名的“易家河”柑橘品牌,村民收入显著增加,走出了一条“路通业兴人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国道532线环路山路(温泉镇段)的翻修,则直接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道路改善后,前来休闲度假的游客数量大幅增长,品尝九江特色美食、体验温泉文化的游客络绎不绝,沿线农家乐、民宿生意红火,形成了“公路+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这些生动案例充分证明,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不仅疏通了群众出行和货物流通的“梗阻”,更成为带动产业发展、富裕百姓生活的重要纽带,在赣北大地上逐步绘就出一幅“路通人和百业兴”的壮美画卷。